哺光仪对眼轴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多数孩子在1~3个月即可看到效果,光学眼轴轻微缩短或者增速明显放缓,裸眼视力通常也会有少许的提升。但在临床中,的确还是有一部分效果不佳的案例,个别的孩子使用2个月,眼轴的增速与之前2个月的自然增速几乎没有差别,也有孩子一只眼睛效果很好,另一眼效果却不明显。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原因,有可能是孩子对红光治疗的确不敏感,也有可能是使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避免因为使用不当造成的效果不佳,今天咱们一起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双眼同时注视
哺光仪有很多种光斑形态,有的有明显的中心点,也有的哺光仪呈现弥散光斑,没有明显的中心点。
上图显示的是使用有中心点的哺光仪时,我们可以看到的图像,中间有个小太阳似的图像,边上是光晕,当视线与镜筒平行时,会因为镜筒的反光出现圆形的光晕,此时眼睛就是对正了;如果只出现一边的光晕,说明哺光仪可能照歪了。这时,家长可以通过问询孩子是否双眼都出现完整光晕来做出适当调整,保证双眼都可以看到小太阳及完整的光晕,避免一只眼得到充足的照射,另外一只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
还可以用一张白纸,上面按照孩子的瞳距标记两个点,例如孩子瞳距是55mm(可以直接参考验光单上的瞳距PD),就在白纸中央距离画两个点,使其相距55mm,然后把白纸扣在目镜上,调整设备瞳距,使其两个光斑的中心点与两个点重合,这样基本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偏差。
弥散光斑的哺光仪,理论上讲可能对注视情况的要求会有所降低。斜视或者隐斜视,瞳距无法调准,如果孩子有以上问题,无法同时注视,可以单眼分别做治疗。
家 长 陪 伴
3分钟治疗时长对孩子来说很枯燥。
家长是近视防控责任人,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家长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避免孩子分心,走神,影响效果。
自 检
自检的目的是确保哺光仪功率在最佳治疗范围。厂家对于哺光仪的质保一般是1-3年,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可以协助换激光头。
各位家长可以按照图示对自己的哺光仪进行功率检测。哺光仪功率安全阈值我个人建议为1.7mW(功率计检测功率),这个数字留有一定的安全冗余,可以确保儿童正常使用时入眼功率<0.39mW。
目前我们检测过的高功率哺光仪,一般也是卡着这个安全线进行设计的(1.3~1.6mW),低功率哺光仪(检测功率<0.5mW)的安全余量则大的多。个别孩子照哺光仪时,瞳孔太小,效果可能不佳,这种情况可以适当增加功率,或者给予低阿处方提高功效,但这些调整都需要遵医嘱进行。
写字姿势问题
这一点是要特别提醒家长的,由于孩子不良的坐姿,歪头写作业,被窝里看书等行为会导致两眼负荷不一,在使用哺光仪时也可能会出现一只眼效果好,另一只效果不好。
为什么有的孩子用了
哺光仪后眼轴还在增长?
进攻大于防御,哺光仪的使用增厚了脉络膜的厚度,相当于增厚了近视防御的盾牌,如果进攻性因素过强的话,还是会击穿防御。这时候需要家长减少孩子受到的进攻性因素,比如说对于孩子玩手机,PAD,上网课,琴棋书画的时间,适当做出调整,能减的减,能停的停,能改的改,适当的使用读写镜,拉远镜等近变远的设备,减少近距离的用眼刺激,减少进攻性因素。
的确对红光治疗不敏感,的确存在红光治疗不敏感的孩子,使用哺光仪的眼轴增速跟不用哺光仪时没有什么变化,双眼都不敏感,有的家长用一个品牌效果不好,换另一品牌还是不好,那我们可能也只好建议放弃红光治疗的方法,改用其他手段,所幸的是,这类情况比例很低,而且这类孩子停用后往往也没有明显反弹。绝大多数使用哺光仪的孩子都会有所受益,区别只是退轴/持平/延缓这些效能的差别。
要不要减少哺光仪的使用次数及功率?
有的家长有疑问,增加了户外活动,要不要减少使用次数,一天一次,或者隔天使用一次,我的建议是没必要减量,因为基于目前的经验,只要确保哺光仪使用功率不超标,它的安全性是有保证的,而且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会起到良性的治疗效果。
要不要增加哺光仪的功率和使用次数?
低功率哺光仪效果不佳时,加用低浓度阿托品,或者增高功率的确是可行的,临床期待功率可随医嘱自由设定的哺光仪,这样会给临床带来更多的选择。
目前也有部分家长在尝试低功率哺光仪每日3次使用,小样本观察效果还不错,但是否值得推广,还需要更多的经验和时间验证。
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哺光仪使用注意事项,及出现问题如何查找应对。
如果孩子在使用哺光仪时效果不佳,首先建议家长检查一下,是否使用不当,是否设备存在问题。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后征求专科医生的建议,是否继续使用或者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