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视防控第46课:如何确保哺光仪的安全?

2022-06-01



下面我重点给大家讲讲哪些因素影响哺光仪的安全性,以及对哺光仪未来发展方向的个人理解。


现在哺光仪的功率怎么来的?


哺光仪的安全性,有两方面参数:一 进入眼内的激光功率值,二 单点的最高光强值。这两者不完全等同,但存在一定的关联。


哺光仪是一种激光设备,它的安全评级有两个指标:

①激光发射装置的等级,主要跟激光发射器的功率有关;

②设备总体的安全评价,这个与设备的封装、光路有关,代表的是装置发出的激光的安全性。


有的设备内在的激光发射器功率虽高,但经过光路改造、弥散等改变之后,照射出来的激光功率可能会很低。



激光安全标准


* IEC =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

为防止对使用者产生伤害,对激光产品提出了安全标准规定。"IEC 60825-1”为激光产品的国际标准,也是IEC成员国的通用安全标准。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 60825-1)依据激光最大输出激光功率,将激光产品分为了以下7个等级:1、1M、2、2M、3R、3B、4



CLASS 1 是没有危害的,级别越高,危害性越大。按照国家标准,设备背面会标注激光等级。




设备安全评价会考虑两个因素


入眼功率值——温热效应↓↓

眼功率过高,有损伤眼底风险。


单点光强-功率密度↓↓


激光照到眼底实际是照到了每一个细胞,如果总量不大,但某单点光特别强,那么被照射到的单个或者附近的几个细胞也会发生损伤,这是存在风险的。所以单点最高光强是设备安全性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模拟不同哺光仪的光强分布


除了总功率这个参数,光斑如何分布也影响安全性。相同的功率下,光斑越均匀,能量越分散,安全性自然就越高。像上图所描述的那样,相同的入眼功率值,均匀的光斑,每个点都不高,均匀受力。如果激光光斑中,中央点光强很强,能量很集中,它所照射的视网膜细胞就可能存在风险,偶有使用这种哺光仪的孩子会出现眼前长时间不消褪的异常光亮,这可能就是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均匀光斑,消除中央的高亮点,将会有效的提升哺光仪产品的安全性。最终彻底消除家长和医生们对哺光仪安全性的顾虑,为全面普及奠定基础。


安 全 余 量



部分孩子瞳孔可能偏大、激光能量的波动、长期应用的考验


基于以上几点考量,哺光仪功率设计上不能紧卡着理论安全边界(3mm瞳孔的理论安全边界在2.0mW),要有一定的安全余量,一般不宜超过1.7mW。(以上功率指的是目镜平面9mm光区的检测功率)。



哺光仪的高/低功率


高/低 是相对的,除了功率的高低,光斑均匀度也会影响安全性。


低功率:眼平面检测功率0.3mw(目镜平面 9mm采光头测量值),即使光斑不均匀,从以往的实践经验,也足够安全。

中功率:眼平面检测功率0.6~0.9mW。

高功率:眼平面检测功率1.0~1.7mW,效能较强,高斯光束产品存在极个别眼底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较好,近一年未见不可逆的严重问题。均匀光斑会带来更好的安全性。


均匀光斑的哺光仪产品,也许不再需要通过降低功率来确保安全,随着使用量的增加,我们也会在临床观察中国积极探索均匀光斑产品功率的最佳配比。


1.7mW以上存在入瞳功率超过0.4mW风险,目前不建议为了追求更好的效能,再去升高功率。


注:功率参数不能只看厂家说明书,说明书中的功率值是发射功率,跟入眼功率没有直接关联。我们可以通过家用激光功率计测得设备眼平面的功率,这个数值跟入眼功率密切相关,本文的功率数值都是指的激光功率计检测出来的功率值。


2020~2021年,我们建议家长自行监测功率,是因为当时发现某品牌出现功率异常偏高的情况,担心出现安全问题。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引起厂家的广泛关注,很多厂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杜绝了功率异常失调的情况,例如有的品牌采用了1.7mW的稳定性很好的进口激光芯片,也有厂家在设备中增加了稳压器以及功率检测的步骤。所以,以后家长们使用哺光仪,只要选择得当,就不用太担心功率失调的问题了。


临床发现低功率哺光仪同样有效,甚至部分孩子效果显著,使用低功率哺光仪也可见到退轴>0.4mm的敏感儿童。


低功率哺光仪的优势


安全余量大

同等功率在弱视领域有多年的应用历史,安全性无虞

有可以向上调整的空间

可以作为高功率使用后停用的过度,减少反弹



哺光仪使用的原则


在有效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入眼功率。

对于还有远视储备、幼龄、高度近视、家长顾虑较重的人群,从低/中功率入门是不错的选择。

同一台设备,可设置不同的功率,这是临床欢迎的升级,目前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产品。可为医生根据儿童个体差异定制防控策略提供帮助。


影响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功率值和稳定性、光斑均匀性、齐全的医疗证照


有人说哺光仪技术含量不高,为什么一定要用医疗品牌?当下医疗品牌的确要贵一些。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现阶段哺光仪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对其未来很乐观,但仍需小心谨慎。通常家长们面对出现的问题会有些慌乱,对效果的评价也缺乏专业性,得依赖医生的建议去进行调整。


医疗品牌的意义是,能进医院,医生们研究的比较多,对其效能以及功率、光斑、稳定性等参数比较熟悉,出现效果不佳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判断原因,可以做出适当调整。


拿到2类医疗器械证有一定的门槛,当下算是一个质控的保障。以后哺光仪发展到“绝对安全”的级别,对其参数的选择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时,大家就可以照着标准选择哺光仪产品了。


我想到那个时候,可能都不需要家长自己购买设备,学校里面就可以统一安排孩子们接受红光治疗了。哺光仪设备的价格也将迎来大跳水,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功率稳定性


不安全事件的确曾有发生,可能与产品质量有关。

部分产品可能会发生极小概率的闪爆/功率失控等情况。


其他不良反应


干眼

抽动症

颜色异常

后像时间过长,眼前异常光亮

光过敏症

......

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建议咨询专业眼科医生。


哺光仪四证齐全


国家2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近视治疗仪/弱视近视综合治疗仪注册证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检验报告,可以看到安全等级是几类


目前市场上取得2类医疗器械证的哺光仪


目前已经有十几个红光治疗仪产品取得2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底部静图.jpg



阅读28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