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宣传单一方案、单一产品解决问题的、承诺效果的、以裸眼为核心卖点的、不能提供综合防控方案的,家长们一定谨慎对待。
————
撰文:小案
编辑:陈林
图片:王宇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上课主要讲一个很多家长反馈的现象。
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我家宝贝快近视了,为什么医生让回家观察?观察什么啊?”
“为什么医生就推荐配OK镜(补光仪/离焦镜),别的什么也没做,只会说多做户外,注意用眼习惯?”
“医生就没有更好的手段能帮助孩子么?”
......
很多同学去完医院之后,感觉得不到帮助,不得不自行寻找其他视保“专家”寻求建议和方案,甚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干脆躺平放弃。
下面我们来讲讲这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会觉得眼科医生对于孩子近视帮不上忙?
近视不是一种病
而是一种不良进化
各位同学小的时候生活学习环境与当前相比有很大差异,能够接触比较多的阳光、比较多的户外、比较多的远距离用眼,所以近视还没那么严重。随着城市化和学习压力增大,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灯光越来越节能,却越来越不符合用眼需求,户外更少了,用眼更多了,近距离用眼远远大于远距离用眼,近视发生率变得越来越高了。
但是近视不是病,只是一种屈光不正,可以视为由于环境和习惯变化导致眼睛的不良进化。所以近视既不能治疗,又无法治愈,一旦发生不可逆转,即便做手术也是只改善视功能,而无法解决屈光不正的生理问题,更无法消除带来的眼部疾病风险。
近视是一种不良的发育结果,那么控制近视发展就要管理眼睛发育过程,需要的是用眼健康管理,同学们都知道,一旦涉及到“健康管理”就麻烦了,因为这意味着:
没有特效药、需要持续维持、坚持控制,需要做很多东西,也需要避免很多东西。
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慢病管理”,高血压啊糖尿病啊……
对,除了危害不一样,管理的过程很类似。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健康管理”,到底是治疗方案重要呢?还是坚持做管理重要呢?
同学们肯定会想,让专家给我出治疗方案,再帮我做健康管理!
醒醒啊同学,还没下课呢,怎么做起梦来了!
孩子对于家长是100%
对于医生只是每天的
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大家都知道国内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优质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重要省会。
如果有人觉得小编又开始老生常谈国情和人均,请跟小编一起做个阅读理解:
卫健委公布2020年中国眼科医师已达4万人,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眼科医师总数超过5万名,每十万人口拥有眼科医师数超过3.6名。
再拿国内眼科前三的北京同仁眼科来看,共设置有眼底科、青光眼科、眼外伤科、白内障中心、医学视光中心、屈光手术中心、眼角膜科、眼肿瘤科、斜视与小儿眼科、眼中医科、眼整形科、临床检查中心、中心防盲办公室、同仁眼库、小儿眼底科、低视力科等16个科室,真正专注于青少年屈光的只有1/16的科室,更多的医院根本没有专门的屈光科室。
这意味着全国4.7万眼科医生要负责14亿人口的全部眼部疾病。
来,同学们,再跟小编做一下阅读理解:
不考虑重叠发病,仅近视、干眼症和白内障三大眼病患者人数就超10亿,每5万人不足2位眼科医生;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人数不低于1.5亿,大约有2000名屈光科医生,每名医生负责7.5万以上近视孩子。
相比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落、炎症疾病、眼科肿瘤、眼外伤、折光系统疾病、感光系统疾病等必须要医学干预治疗的疾病来说,近视实在是排不上啊。
好的医生每天门诊患者几十上百人,我们取个折中,每天80人,医生每天8个小时门诊,假设医生是个机器人可以一秒钟不耽误无缝切换,平均6分钟处理一个患者,这些患者中包括各种失明的、手术的、严重疾病的,假设4.7万医生全年无休全勤每天门诊,刚刚好给14亿人每人一次门诊,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的同学请再次阅读一下上面的阅读理解。所以医生真没有时间浪费给一个“区区”近视啊!
另外,现在医学分工很细,做白内障的不见得擅长屈光不正,其实真正负责青少年屈光的医生,除了部分钻研比较深入的大专家,大部分都是刚工作不久的年轻医生。至于原因嘛,你懂的,上个话题已经讲过,毕竟近视问题,其实也不需要“治疗”,用不着耽误宝贵的医疗资源嘛。
所以同学们,如果下次带孩子去门诊,医生跟你沟通超过6分钟,除了谢谢医生替你治疗之外,记得额外谢谢医生超标准的服务。另外一定要记得,你一年只能看一次医生,多看一次就要抢其他同学的机会了。
再来个所以,同学们,当你的孩子还没有近视或者临界近视,医生让你“回家观察,多做户外、注意用眼”也就不足为奇了。
医生尝试过倾囊相助
并没有什么作用
在上一个话题中,我们很愉快的分享了医生的宝贵时间用来帮助更需要的患者,那么就没有好医生用心帮助家长解决孩子近视问题么?
其实恰恰相反,每个眼科医生都曾非常、非常、非常(各位同学读到这里,一定要用缓慢、郑重、坚定的语气)努力的帮助每一个家长和孩子,毕竟受过这么多年的专业培训,都是充满了济世救人的初心的。
据很多医生表示,他们真的很努力的给家长一一讲述要做好定期筛查、建立档案、每天户外、注意姿态、科学矫正、运动、睡眠、营养、远望、训练……等等,但是……
来来来,大家对号入座一下,能完全做到的举个手?连个买买买都停不了,根本不会有毅力做到这么多医嘱嘛。再说电视剧不追了?抖音不刷了?商场不逛了?麻将不打了?
所以是同学们辜负了医生的一片苦心啊,那些非常非常非常热心、负责、努力的医生最后发现,他们都在做无用功,按照这个做法再做下去,不仅孩子视力保护不好,连科室都要发不出工资了。唉,科室一定要能发工资啊,不然谁去给同学们看病呢?
好了,现在布置家庭作业,下课后每位同学都去配一副OK镜,明天小编要检查啊。
医生选择最安全、
最有效、最不会犯错的方案
所以,我们很自然的要开始一个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话题:眼科医生会如何帮助家长解决孩子近视问题呢?
请张三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张三:当然是配OK镜/离焦镜啦!
事情并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医生采用的每一种方案,一定有很多正当理由: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唔……这个就没必要多说了吧,反正对同学们非常不经济;
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OK镜/离焦镜都是采取了中心矫正周边离焦的方法,同时实现改善视功能和降低眼轴代偿性增长的功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矫正方案;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讲,人都是懒惰的,能简单绝不复杂,既然不能指望家长实施一系列的近视预防和控制措施,那就来个相对成熟的傻瓜式解决方案,毕竟已经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当然,医生也可以一句话解决问题,省得浪费时间:去配OK/离焦镜,或者回家观察(等近视了回来配OK/离焦镜);
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即便没效果出了问题,这也是按照指南和共识做的方案,没啥责任啊!
所以,同学们大可以相信医生的方案,至少医生绝对会开出最安全、最有效、最容易执行、最合规的方案,至于昂贵的成本嘛,自然是大家一起偷懒的代价了(绝对不能提厂商的原因)。
李四同学,你可以提问了。
“明明有更好更全面更综合更有效更低成本的方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
李四同学你这个问题很好,充分证明上节课没认真听讲,罚你配两幅OK镜。
确实没什么办法
很多医生也躺平啊
并不是每个医生都擅长屈光问题,其实从几百年前第一副近视眼镜发明以来,直到今天能得到医学界普遍接纳认可的新方案,也就不足40年历史的OK镜和近几年刚推出的离焦镜,当然,屈光手术是另一种解决方案。
医学搞明白了一些眼部近视后的变化和外部诱因,但是没有完全搞明白变化过程,所以只能从消除部分外部诱因解决近视发展问题,通过矫正来解决视功能问题。相比很多疾病,青少年屈光不正的解决方案除了多两种矫正镜片之外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在青少年近视预防和控制上很多眼科医生也并没有很好的办法。
所以近视就近视吧,医生也不是神仙,毕竟很多医生的孩子也近视呢。
所以,近视防控
还需要眼科医生么
问这个问题的同学,想问在视力保护上眼科医生有用还是视保师有用吧?
以小编的经验来看,还从来没遇到过假的眼科医生,但是假的视保师真是很多啊。
所有的医生都是经过至少5年以上专业训练,从医过程中还要不停的学习、参加学术会议、跟进最新的医学方向,虽然有时给出方案确实让同学们不满意,达不到同学们药到病除、款到摘镜的期望,但他们所给予的方案,都是比较安全的,也是医学界比较公认的理论。
非专业的市场上的各种视保师呢,相比起来鱼龙混杂。有不少确实比较专业,能够给予比较有效的综合防控方案,帮助家长解决一部分问题,甚至因为不受医学伦理的限制,也会大胆的给出一些未得到医学共识但对于个别孩子行之有效的方案。
但是更多的视保师还是比较业余,以推荐自家产品实现销售为目标,甚至很多外行跨入这个行业,对于他们的产品或者方案迷之自信,更属于业余中的业余,比如个别以短时间提升裸眼视力为卖点的机构。
同学们会关心该怎么样分辨什么样的视保师、产品、机构可以信任呢?
记住一个原则,凡是宣传单一方案、单一产品解决问题的、承诺效果的、以裸眼为核心卖点的、不能提供综合防控方案的,建议同学们遇到了,赶紧删号、拉黑、关机、拔卡,有多快跑多快,有多远跑多远,损失钱财是小事,耽误孩子近视预防窗口、控制窗口,才是悔之不及。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一讲:近视了为什么要综合防控,综合防控是在“综合”什么?
下课!